2025年2月9日,為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推動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張店區重慶路小學舉辦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教師成長與發展專題培訓。我校周靜、王燕紅、楊洪明三位教師受邀參加,并分別圍繞教科研、家校溝通及書法藝術等主題展開專題講座,為教師們帶來了一場知識與智慧的盛宴。

教育是點燃火種的事業,而教研則是火種延續的薪柴。周靜老師以“教”為根基、以“研”為羽翼,在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踐行“教研共生”的理念,助力學生成長、推動教育改革,更以行動詮釋了一名教育者的初心與擔當。在培訓中,周老師剖析了“教”和“研”在教師成長中的核心作用,強調了教科研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創新的重要性。她指出,教研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探索,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推動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的動力源泉。她鼓勵教師們要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將教學實踐與教科研緊密結合,通過教研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周老師通過實際案例激發了老師們的科研熱情,幫助大家掌握了教科研的“金鑰匙”。

家校共育是學生成長的關鍵環節。在“雙減”政策落地和《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協同,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專家王燕紅,深耕家校合作研究十余年,帶領團隊探索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協同育人路徑。在本次培訓中,王燕紅副教授與老師們探討了“新時期家校溝通”。家校溝通是一個老話題,家校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老話題現在已經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并且對學校的教育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報告聚焦于當前家校合作專業化的背景,梳理了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歷史,廓清了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背景,就當下家校關系的新特點、以及新的家校關系帶來的新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從概念、價值意蘊、原因分析、對策等就家校溝通中教師話語無力、話語缺失的現象進行了重點講解,最后在認真分析重慶路小學片區特點的基礎上,對重慶路小學的家庭教育進行了針對性的指導。

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藝術價值與美育功能并存,并且書寫是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實踐的核心教學技能。楊洪明老師選取了楷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永字八法”作為講座內容,從教育教學的內在出發,滲透傳統文化及藝術菁華,植入古典詩詞意境,講述了“永”字的起源與意義變遷。自盤古開天地時的“天地立、陰陽判、一畫生”開始詳解了“八法”的書寫變革、藝術表現與審美意象及其筆法要義。楊老師以“永字八法”為內容,創作了八組詩句賦予其文學之骨與藝術血肉,并伴隨精彩吟誦演繹,讓老師們對書法學習耳目一新,體驗到了立體與穿越并存的視聽盛宴。講座贏得了老師們的陣陣掌聲,激勵了老師們學習書法的興致與自信,懂得了文學與藝術的翼輔淵源,并深受鼓舞,愿肩志趣書自然,得筆墨而仰視古賢。最后楊老師深入闡述了書法教學中的育人功能,激勵老師們將書法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通過書法傳承文化、陶冶情操,為以后的書法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重慶路小學是我校的校外實踐基地,與我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以“六共”即人才共育、專業共建、教師共用、資源共享、項目共研、文化共融,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本次培訓不僅為中小學教師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為大家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此次活動也進一步加深了我校與重慶路小學及實踐基地的合作,為我校深入服務地方教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