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特別突出了教育、人才與文化自信,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事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其重要使命。育人工作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訓,更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山東作為齊魯文化的發祥地和儒家思想的誕生地,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新時代,山東傳統文化如何在教育中創新性傳承,是全面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立足淄博地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將獨特的地域文化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創新性地構建了“文化感召、情景感化、實踐感悟”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學校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氛圍,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文化感召:非遺進校園,激發文化認同
文化的感召力在于其深厚的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淄博師專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將當地的非遺文化資源引入校園,借助文化活動、講座、展演等多樣形式,喚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和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五音戲作為山東地方戲曲的杰出代表,被譽為“北方越劇”,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承載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歷史記憶。2024年5月,淄博師專與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聯合主辦了“五音進校園,經典共傳承”的專場演出活動。五音戲的經典劇目《王小趕腳》和《親家婆頂嘴》登上了校園舞臺,讓500多名師生感受到了這一古老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學生們從婉轉的唱腔、地道的方言、濃厚的生活氣息中,品味到山東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通過這種“非遺進校園”的形式,淄博師專不僅讓學生領略到戲曲的藝術之美,還激發了他們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認同。學生們紛紛表示,五音戲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山東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能夠近距離欣賞這一非遺戲曲,讓他們對山東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僅五音戲,聊齋文化作為淄博的文化名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淄博師專緊緊抓住這一文化資源,積極推動聊齋文化進校園,為文化育人提供了堅實的土壤。2024年6月,淄博師專人文學院與聊齋俚曲技藝傳承創新平臺合作,開展了“非遺傳承聚般陽,聊齋俚曲進校園”活動。聊齋俚曲傳承人車倍嫻受邀為師生帶來了精彩的演出,并通過講座形式詳細介紹了聊齋俚曲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特點。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還參與到現場的演唱互動中,親身體驗了聊齋俚曲的表演技巧和藝術魅力。這種沉浸式的文化感召形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情景感化:搭建沉浸式場景,深入理解文化內涵
如果說文化感召是文化內涵的傳遞與激發,那么情景感化則是通過營造真實的文化場景,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淄博師專通過打造情景化的校園文化氛圍,將地域文化與日常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機會。
為此,學校特別設立多個文化研究中心,如齊文化研究中心、聊齋文化研究中心、五音戲文化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等,這些機構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聊齋文化研究中心圍繞蒲松齡和《聊齋志異》這一文化瑰寶,組織了多場文化活動。聊齋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周靜主創的《讀聊齋·品教育》系列文化視頻將聊齋中的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學相結合,深入剖析了傳統文化中的育人智慧。這一系列視頻不僅在校內播放,還登錄了“學習強國”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聊齋文化的傳播范圍。
情景感化不僅體現在校園內部的文化氛圍建設上,還延伸至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淄博陶瓷琉璃館,開展“領略陶風琉韻,啟迪科學智慧”的科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非遺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學習了陶瓷與琉璃的制作工藝,還深入了解了這些傳統技藝在現代工業、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通過情景式的現場教學,學生們在實踐中體會到非遺的現代價值,也加深了他們對科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理解。
??實踐感悟:融入地域文化,提升育人成效
文化育人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內化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實踐中獲得成長和感悟。淄博師專通過與地方文化機構的合作,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教育,創建了豐富的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齊文化作為淄博歷史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學校通過與齊文化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博物院豐富的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與齊文化的研學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齊文化的歷史知識,還通過博物館參觀、文化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親身體驗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種校地合作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齊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鮮力量。
此外,學校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齊文化研究中心賈萬剛老師的《小故事·大智慧:尋找稷下學宮》一書,不僅為齊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生動的教材,也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工具。該書通過講述稷下學宮的歷史人物故事,將齊文化精神內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學校還組織了“尋齊記:稷下學宮人物故事進課堂”活動,學生們通過表演和互動,親身體驗了稷下學宮的學術氛圍,進一步加深了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在學校學術研究的帶動下,傳統文化育人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
淄博師專通過將地域文化與非遺傳承融入校園教育,實現了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深入貫徹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體現了“文化感召、情景感化、實踐感悟”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這一文化育人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理解,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淄博師專將繼續探索和創新文化育人路徑,推動地域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時代責任感的新型地域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