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1周年。61年來,學雷鋒活動在我市持續深入開展,雷鋒的名字家喻戶曉,雷鋒的事跡深入人心。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它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內核一致、一脈相承。2023年,淄博提出全力打造互助互愛的“志愿之城”,無處不在的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多的身邊“雷鋒”,讓這座“人好物美心齊”的城市時時如沐春風。
3月5日,又一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本報推出《微光成炬 點亮志愿之城》專題策劃,聆聽身邊“雷鋒”故事,感知志愿淄博溫情。
□淄博日報/淄博晚報/博覽新聞
記者 董晴晴
“每一次的幫助和關懷,都是愛的傳遞和表達,讓我深切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和互助互愛的力量。”大學生志愿者是我市志愿服務的重要參與群體,3月1日,在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系,記者見到了“翼航科技營”鄉村青少年科技普及志愿服務隊的負責人呂莎莎,談及志愿服務隊的成長歷程,她感慨萬分。
回憶起2016年,她首次帶領志愿者走進淄川區太和鎮東坡莊村的情景,呂莎莎眼中泛起了淚光。炎熱的夏日里,志愿者們擠在村委簡陋的辦公室中,白天為孩子們傳授知識,晚上課桌改成床,大家在那里互相交流、復盤。盡管環境艱苦,但他們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走訪留守兒童家庭)

(演示無人機操作,講解無人機相關知識)
村里只有7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呂莎莎說:“每天早晨五點,孩子們就在村委門口等候我們,期待著一天的課程。課程結束離開時,他們依依不舍的眼神和爺爺奶奶們真摯的感謝,都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繼續志愿服務的決心。”
時光荏苒,“翼航科技營”服務隊以科技志愿服務為載體,積極投身于科技創新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如今,服務隊已經有305名注冊志愿者,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7.5萬余小時,建立了75個校外志愿服務活動基地,聯動100余家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


(志愿服務活動資料照片)
在呂莎莎看來,學雷鋒就是要將雷鋒精神融入日常,他們持續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助力鄉村孩子科技信息夢。她們的付出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項目《科創未來——“3+3+3+N”模式助力鄉村娃科技教育騰飛》榮獲淄博市志愿服務項目比賽金獎;“‘e’起向未來,科技教育賦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項目”獲淄博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大賽一等獎第一名,但是令呂莎莎更為興奮的是學生們的成長。

(《科創未來——“3+3+3+N”模式助力鄉村娃科技教育騰飛》榮獲淄博市志愿服務項目比賽金獎,呂莎莎做獲獎發言)
“志愿者中已有2名學生參加西部計劃,1名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421人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305名學生入編從事鄉村小學教師工作,項目的家長滿意度高達98.8%。”談到這里,呂莎莎眼里閃耀喜悅的光芒。
資金的缺乏曾一度限制了她們的服務范圍,但是,她們并沒有放棄,校團委的全力支持,讓她們有了更強大的后盾。科技教育的專家們也紛紛伸出援手,讓她們的服務更加專業。
如今,“翼航科技營”鄉村青少年科技普及志愿服務隊,已經成為我市大學生志愿服務力量中的佼佼者。呂莎莎表示,學雷鋒讓她感受到愛與成長,她會將雷鋒精神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帶領更多學生投身志愿服務。
